星河璀璨,天路浩蕩。從仰望星空到入駐天宮,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對航天夢進行了深刻思索與宏遠擘畫,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引領中國航天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
“十四五”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我國航天強國建設主力軍和航天產業發展主導力量,堅定不移貫徹黨中央戰略部署,勇擔使命、砥礪創新,全面支撐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助力我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
5年來,集團公司圓滿完成載人航天發射任務20次,將天舟二號至天舟九號共8艘貨運飛船、神舟十二號至神舟二十號共9艘載人飛船以及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精準送入預定軌道,累計將23名航天員、27人次成功送入太空。
一次次點火轟鳴,一次次對接成功,一次次出艙活動,我們不僅掌握了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長期駐留、常態化出艙活動等關鍵能力,更開展了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同時,面向未來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夢舟”也取得了重要的研制突破,為后續的空間站運營升級和載人月球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太空家園:從“一”字到“T”字,建成中國人的“天宮”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作為空間站最核心的艙段,天和核心艙是航天員常駐太空的“大本營”,也是整個空間系統的管理和控制核心。
2022年,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相繼成功發射,并與天和核心艙精準對接,最終構成“T”字基本構型組合體。三艙聯通,能源并網、信息互通、環境統一控制,中國人終于建成了屬于自己的長期有人照料的太空實驗室。
202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布:“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至此,仰望蒼穹,浩瀚太空里有了中國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三十而立的載人航天工程圓滿完成“三步走”發展戰略。中國空間站不僅完成了基本構型在軌組裝,還實現產品全部國產化、原材料全部國產化、關鍵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世界最快空間交會對接紀錄、再生生保系統、航天員出艙服、艙外機械臂、柔性太陽翼……一項項創新成果閃耀太空。
天地往返:飛船火箭迭代升級,天地運輸更安全更高效
隨著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高頻次、高可靠的天地往返運輸成為工程實施的關鍵。神舟飛船迎來了全新的挑戰——不僅要應對極端空間環境,還需滿足長期在軌、快速轉換、常態化運營的更高要求。
5年來,神舟飛船實現多項技術跨越。交會對接時間從44小時縮短至6.5小時,大幅減輕航天員負荷;電源系統持續迭代,鋰電減重、鋅銀增壽,助力飛船“輕裝上陣”;自主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技術不斷提升,實現自動故障診斷及處置,把對人的依賴降到最低。正如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何宇所說:“對神舟飛船而言,我們希望一批更比一批好,努力生產精品。”
天舟貨運飛船作為中國空間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5年來連續執行多次任務,完成大量物資及推進劑補給,構建起高效、穩健的天地供應體系。
執行載人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可靠性評估值達0.9905,安全性達0.99996,其獨有的故障檢測處理和逃逸系統,為航天員安全加上“雙保險”。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常武權形象地解釋:“在保障航天員安全方面,它比‘萬無一失’的水平還要高一些。”
發射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也以高性能和高精度,為空間站建造立下赫赫戰功。
“我們必須持續成功,不能失敗,沒有退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李東深感責任重大,他坦言,“成功是差一點失敗,失敗是差一點成功。”這句話時刻警示著每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
太空駐留:從“做客”到“當家”,中國空間站人氣滿滿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天和核心艙,成為中國空間站的首批“訪客”。這一天,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開啟了為期3個月的太空之旅。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進入中國空間站,他們是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首批駐留者,標志著中國空間站應用任務的全面展開。
5年間,駐留周期從3個月延至6個月;航天員乘組從航天駕駛員發展到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的“多元組合”。從“建站”到“用站”,轉型深刻而清晰。
親身參與中國載人航天首次“太空會師”、見證空間站建成的航天員費俊龍深有感觸。他說:“從神舟六號到神舟十五號兩次飛行,我充分理解了‘把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話的分量。要想彎道超車,必先自立自強。”
目前,中國空間站已經接納了9個任務乘組的進駐,進行了6次“太空會師”,各項空間應用實驗有序展開。集團公司持續開展生命保障和環境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優化與產品研制,為航天員長期在軌駐留、大規模空間應用提供堅實技術保障。
出艙活動:從“突破”到“常態”,技術自信閃耀蒼穹
2024年12月17日,航天員蔡旭哲在與航天員宋令東、王浩澤的密切協同下,完成了長達9小時的太空出艙活動,刷新了單次出艙時長世界紀錄。
如今,出艙活動已成為中國航天員的常規任務。從神舟十二號到神舟二十號任務,航天員頻繁出艙,完成設備安裝、維護和試驗操作,時間更長、任務更復雜,展現出我國在艙外服、機械臂協同、氣閘艙使用等方面的全面技術成熟。
回顧兩次飛天經歷,蔡旭哲說:“每次執行飛行任務,都不是上一次任務的簡單重復,而是向著更高層次不斷跨越。”
從神舟十二號開啟空間站有人駐留時代,到如今常態化太空作業,5年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以令人驚嘆的速度持續突破、全面跨越。高密度發射,連戰連捷;獨立自主、運行穩定、應用高效的中國空間站已然建成。
星河為幕,見證著中華民族問鼎蒼穹的壯志;步履成詩,回蕩著中國航天人叩擊九天的跫音。中國航天的創舉不斷刷新紀錄,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斗、腳步不停。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所言:“我們中國人應該走得更遠。”
未來已來:從“天宮”到“夢舟”,邁向更遙遠的深空
空間站應用穩步推進,面向未來的探索也已啟航。
2025年6月17日,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研制工作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夢舟載人飛船未來將成為支撐空間站應用與發展、載人月球探測等任務的核心載人飛行器。此次試驗成功為后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奠定了重要技術基礎。執行載人月球探測任務的長征十號運載火箭、月面著陸器等航天器的研制工作正在扎實穩步推進,后續也將按計劃組織實施相關試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航天強國要靠一代代人接續奮斗。展望未來,中國航天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集團公司廣大干部職工將繼續秉承“載人航天、人命關天”的設計理念,堅持自主創新,持續提升載人航天技術水平,為人類航天事業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星河浩蕩,征途如虹。在這條通往星辰的路上,中國航天的下一個答案早已寫在航天員的笑容里、寫在浩瀚的宇宙間。從楊利偉“感覺良好”的歷史性報告,到如今航天員在空間站“直播種菜”,從近地軌道到月球以遠,中國載人航天正以堅實的步伐,奔向更遼闊的星辰大海。
(鄧雨楠)